传统名曲

  来源:助考狗

第三节 中国音乐名曲及作曲家

一、传统名曲

(一)古典歌曲

《阳关三叠》

根据唐代诗人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这首绝句而创作的一首琴歌,据考与唐代曲有一定联系。全曲分三大段,用同一曲调作变奏反复,叠唱三次。每叠分前后两段,前段基本为王维的原诗,后段用新增的歌词。音调整体风格古朴深沉,后段略显激越。曾被改编为合唱曲。

《扬州慢》

词曲作者为南宋词人姜夔。描写昔日繁荣的扬州遭金兵入侵,劫后荒凉萧条的景象。音乐采用古音阶的宫调式,既古朴又不时流露出慨叹之情。旋律安排很有层次,上下阙各四句的落音相一致,结构严谨有序。它是宋代留存下来极少的词调之一。

《满江红》

词作者相传为宋代名将岳飞。上个世纪 20 年代由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将元代古曲与这首词配在一起,音调深沉稳健,歌词节奏分布比较均匀,略带悲壮色彩。上下两阙曲调基本相同,只是下阙开头略有不同,是词调音乐典型的结构。

(二)民间歌曲

《小白菜》

原为河北民歌,讲述一个从小丧母的孤苦女童的悲惨命运,音乐材料运用十分节俭,全曲仅有 12 小节,曲调采用带哭腔的、逐级下行的手法展开。以它为母体衍生出许多民歌,如《沂蒙山好风光》等,歌剧《白毛女》中喜儿演唱歌《北风吹》也是根据这首《小白菜》的材料改编创作的。

《绣荷包》

全国同名的小调有多种,其中以山西的最为有名。歌词内容表现一个少女绣荷包送情人时的内心活动。音乐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,旋律明快,起伏明显。四川的《绣荷包》则显示出当地人的性格和方言的特色。

《蓝花花》

陕北民歌。采用叙事手法,以分节歌的形式,讲述姑娘蓝花花不惜牺牲性命反抗封建礼教的感人故事,音乐具有浓郁的陕北色彩,曾有郭兰英、王昆等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过这首歌曲,还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。

《走西口》

流行于山西、陕西、内蒙一带,反映了为谋生,当地男人不得不外出打工,与妻子惜别时的悲苦心情。曲调多为四句体,一句歌一行泪,感人至深。曾被吸收到“二人台”中,成为民间小戏的基本音调。

《康定情歌》

又名《跑马溜溜的山上》,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情歌。旋律由三乐句构成,穿插有多个衬词,使音乐得以扩展,更加富有情趣。抗日战争期间经国立音乐院江定仙教授改编,流传全国,国外音乐团体来华演出也经常演唱这首歌。

《小河淌水》

云南弥渡山歌。描绘了月夜下小河静静流淌的诗情画意及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。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,音乐舒缓优美。曾被改编为钢琴曲和混声合唱曲。

《孟姜女》

又名《十二月花名》,为流传于全国的民间时调。讲述孟姜女历尽艰辛为被迫去修筑长城的丈夫送寒衣的故事。旋律由四句组成,呈起承转合关系。许多地区都有这首民歌的变体。

《茉莉花》

民间小调,流传最广的要数江苏。全国各地茉莉花的歌词内容大同小异,逼真地反映出青年男女初恋时欲言又止的那种心态。全曲由 4 乐句组成,第三、四句在音乐上一气呵成。它在国外被当作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,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吸收到歌剧《图兰朵》中。

《凤阳花鼓》

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舞歌。表现明代淮河流域百姓遭水患,被迫身背花鼓,远走他乡,沿街卖唱的悲惨情景。有 4 小节的锣鼓点作为前奏,全曲分为两个乐段,段落间再次插入 4 小节的间奏,后段是前段的变化反复。音乐为抒情与叙事性相结合。

《嘎达梅林》

蒙古族长篇叙事歌。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民族英雄,曾率领人民反抗封建王爷与军阀的统治。这是一首上下句结构的短调民歌,采用蒙族音乐常见的五声羽调式,节奏舒展沉稳,风格庄重肃穆。由辛沪光创作的同名交响诗就是以这首歌为主题的。

(三)民族器乐独奏曲

《梅花三弄》

古琴曲。据载原为晋桓伊所作的笛曲,唐人颜师古将其改编为琴曲。所谓三弄,是指晶莹剔透的泛音主题在不同段落重复三次的意思。全曲由十段构成。前面部分刻画梅花的静态美,后面则较具有动感。整个音乐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。

《流水》

古琴曲。这首乐曲因俞伯牙与钟子期“高山流水觅知音”的佳话而更具传奇色彩。据载原来该曲不分段,至唐代分为高山 4 段,流水 8 段。曲中大量采用滚、拂手法,形成河流波涛翻滚之势。

《广陵散》

古琴曲。原来是流传于广陵一带(安徽境内)民间乐曲,现多数人按聂政刺韩王的传说来解释。最早载录于明代刊印的《神奇秘谱》。乐曲结构庞大,共有 45 段。音乐气势磅礴,表现出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。

《潇湘水云》

古琴曲,宋代浙派琴家郭沔所作。元兵南侵时他正在潇、湘二水交汇处,望云雾缭绕的九嶷山,触发了他对山河破碎的感慨。现全曲为 18 段,分别运用了吟、揉、滚、拂等多种手法,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。

《喜相逢》

原为内蒙民间乐曲,音调也作为一些地方的过场音乐。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将其改编为梆笛独奏曲。音乐采用技巧变奏的手法加以发展,曲中大量运用北派笛子的花舌音,使音乐格外欢快热烈,充满乡土气息。曾被改编为多种其他乐器的独奏曲。

《百鸟朝凤》

原为流行于山东、河南、河北一带的民间乐曲,后经加工改编为唢呐独奏曲。乐曲营造了一个有层次展开的、百鸟争鸣的音响世界。改编后大量运用双吐技巧,增加了音乐的华彩性。

《二泉映月》

二胡独奏曲,华彦钧(小名阿炳)创作。作者是无锡流浪艺人,双目失明。生前留下 3 首二胡曲、3 首琵琶曲。这首乐曲曾名为《依心曲》,是作者沿街行乞时所奏,仿佛在倾诉自己坎坷的一生,后来他人根据当地惠山泉的别称将其改为现名。乐曲开始展示了主题,此后进行了 5 次变奏,由最初的深沉逐渐转为激动,将音乐展衍开来。该曲由多位作曲家几次改编为同名的弦乐合奏曲。

《光明行》

二胡独奏曲,刘天华作于 1931 年。刘天华是受“五四”时期新文化运动影响而率先进行国乐改革的一代宗师,1927 年成立了“国乐改进社”。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了西洋乐器的创作和演奏技术,给传统音乐注入了时代的气息。他一生创作了《良宵》、《空山鸟语》、《病中吟》等 10 首二胡曲和3 首琵琶曲。《光明行》具有进行曲风格,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,进军号般的音调贯穿乐曲的始终。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,结构严谨,全曲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对光明未来的信心。

《十面埋伏》

琵琶独奏曲。初见于清代华秋萍所辑的《琵琶谱》,以楚汉相争、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决战为主题。全曲分为 13 段,每段均有标题,以不同的音调、节奏和演奏技法依次展现战前、战中和战后的场景。尤其是在第 6-8 段“埋伏”、“鸡鸣山小战”和“九里山大战”中,以右手丰富的技巧(如绞弦、煞弦等)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金戈铁马、雷霆万钧的宏大战争场面。

《彝族舞曲》

琵琶独奏曲,王惠然根据彝族民歌四大腔中的“海菜腔”的音乐素材改编创作的。描绘了彝族山寨迷人的夜景和青年男女优美的舞姿。曾被改编为多种民族乐器的独奏曲和西洋管弦乐曲。

《渔舟唱晚》

筝独奏曲,娄树华根据古曲改编。乐曲开头以优雅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向听众展现出一幅宁静的画卷;然后音乐回旋环绕,逐层下落给人以夕阳西下、归舟唱晚之感,充满诗情画意。曾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。

《春江花月夜》

民族管弦乐曲。原为琵琶曲《夕阳箫鼓》,1925 年柳尧章等人将其首次改编为现名的民乐合奏曲。建国后经过多次改编加工,配器更加细腻精巧,旋律愈发淡雅清丽。通过音乐的层层推衍、丰富的音色组合对比和速度力度的张弛,把唐代诗人张继原作的意境展现到极致。这首乐曲曾被改编为钢琴曲、木管五重奏和交响音画。

 
做题系统
 
微信扫码关注我们,开始做题!
欢迎关注题点点官方微信:zhukaogou
 
点击排行